找到相关内容224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泰国出家记》(上)

    哪一种比较重要?从未见过鬼从坟场出来害人。杀人犯波罗(断头),不可忏。杀五种人有严重的罪,即母、父、有德行的人、阿罗汉、佛。  下午五点,我向照演师要求剃头。他说,后天就剃,现在剃过两天会再长一点点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5549298.html
  • 互动适应:中国禅宗的历史证明

    ,方能洪范三界。然则参禅问道,戒律为先。既非离过防非,何以成佛作祖。”于《护戒》篇中说:“受戒之后,常应守护。宁有法死,不无法生。如小乘《四分律》四波罗、十三僧伽婆尸沙、二不定、三十尼萨耆、九十波逸提、四波罗提提舍尼、一百众学、七灭诤,大乘《梵网经》十重、四十八轻,并须读诵通利,善知持犯开遮。但依金口圣言,莫擅随于庸辈。如不应食、非时食,并宜严禁。财色之祸,甚于毒蛇,尤当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051576.html
  • 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

    受戒之后常应守护,宁有法死不无法生。如小乘四分律四波罗、十三僧伽婆尸沙、二不定、三十尼萨耆、九十波逸提、四波罗提提舍尼、一百众学、七灭诤,大乘《梵网经》十重四十八轻,并须读诵通利,善知持犯开遮。但...

    湛如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151579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中的十善道

    不属于“生活规定”,也不属于“僧团公约”,它是属于“道德规范”,是本于善恶业道的立场,不管受戒、不受戒,不管在家、出家、男女老少,守十善道即是善,犯了十善即是恶,是要受果报的。如比丘故意杀人,犯了波罗,是要逐出僧团的;若比丘故意杀畜生,从比丘戒来说属波逸提,可以通忏悔,不必逐出僧团;但从业道的观点来看,杀生是性罪,三恶道果报不免。反之,出家众有些生活规定的遮戒,与善恶业报无关,只要如法忏悔便得...

    释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251776.html
  • 佛教的兴起及其思想

    分为五“波罗提木叉”:  一、波罗:义译为“堕不如”。这是最严重的过失,要受到逐出僧团的处分。  二、僧伽婆尸沙:义译为“僧残”。就像使人残废一样的过失,要受到与僧团六日夜短期隔离的处分,然后再向...开悟,自知自证,自觉解脱。  解脱后的佛陀,来到迦尸国的波罗奈鹿野苑,为当初离家时,净饭王派来保护他的五位侍臣沙门,“初转法轮”,说四圣谛法。其中桥陈如(拘邻)闻法后,“远尘、离垢,得法眼净”(证入初果...

    庄春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352431.html
  • 问与答

    所触(无执取)、令定生起的戒(S. V, pp.342-343)。依照注释书的解释,“无毁”等的意义指在家众对五戒;出家众对(波罗等)七戒聚没有破戒与违犯等(他们的戒在起初或末了,一条也不破),其...

    Santagavesaka Bhikkhu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352520.html
  • 觅寂比丘:问与答

    pp.342-343)。依照注释书的解释,「无毁」等的意义指在家众对五戒;出家众对(波罗等)七戒聚没有破戒与违犯等(他们的戒在起初或末了,一条也不破),其意义和《清净道论》「戒随念」的内容相同(...

    觅寂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4954766.html
  • 百丈清规再检讨

    离过防非,何以成佛作祖。”于《护戒》篇中说:“受戒之后,常应守护。宁有法死,不无法生。如小乘《四分律》四波罗、十三僧伽婆尸沙、二不定、三十尼萨耆、九十波逸提、四波罗提提舍尼、一百众学、七灭诤,大乘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33856877.html
  • 行进中的中国禅宗

    成佛作祖。”于《护戒》篇中说:“受戒之后,常应守护。宁有法死,不无法生。如小乘《四分律》四波罗、十三僧伽婆尸沙、二不定、三十尼萨耆、九十波逸提、四波罗提提舍尼、一百众学、七灭诤,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0359643.html
  • 佛教言语伦理及其现代意义

    妄语者,波逸提。  [8] 《大正藏》卷22,第578页b,《四分律》卷2:若比丘实无所知,自称言,我得上人法,我已人圣智胜法,我知是、我见是。……是比丘波罗不共住。  [9] 《大正藏》卷9,...

    周广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2360241.html